來源:首席組織官
正文字數:3200字
領導者的認知和基本假設,尤其是一號位的認知和基本假設,是組織工作的最重要輸入。
他們的認知和基本假設,如果競爭力不足,卻還一意孤行,這種執迷就會成為組織工作的難題。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領導的三個“執迷”,如何成為了組織工作的“難題”。
執迷一:做評價,一切用數字說話
執迷二:強調統一,統一即公平
執迷三:目標&戰略未達成,就是執行力不行
— 執迷一 —
做評價,一切用數字說話
企業管理,離不開對人的評價、對工作成果的評價。
評價準確、公正、客觀,是人們的普遍期待。
如何做到呢?領導們往往容易想到“用數字說話”。
比起全憑個人好惡去評價,“用數字說話”自帶“科學管理精神”,顯然更有競爭力,也更得人心。
然而,凡事走到極端,就可能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如果采取“一切用數字說話”的評價方式,反而會讓我們掉入陷阱,讓我們與世界的真相失之交臂。
比如,評估一個銷售專家能否轉崗晉升為銷售主管,“一切以數字說話”的指導思想,在執行中就落實為“一切以業績說話”。但是,銷售業績數據只能證明他是個成功的銷售專家,并不能證明他未來可能是個好的銷售主管,因為銷售管理工作和銷售工作有著本質不同。如果執迷于“一切以數字說話”,公司可能會失去一個Top Sales,但得到一個糟糕的管理者。
再如,如何評價不同分公司總經理的個人績效?不同分公司發展階段不一樣,所面臨的工作挑戰、需要投入的心力、精力非常不同。維護改進階段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階段,業績數字一般都比較好看;起步突破階段往往是高投入低產出,往往需要付出額外努力,業績數字未必好看;問題扭轉階段甚至九死一生,需要付出很多額外的努力,業績數字很可能依然慘不忍睹。如果“一切以數字說話”,就會讓“雷鋒”吃虧,“聰明人”都選投入產出比高、數字好看的分公司去建功立業,只有“傻子”才苦哈哈去做“問題扭轉階段”分公司的“接盤俠”。
這類例子還有很多:
-
以人才測評工具的測評得分,作為人才招聘甄選及任用發展的依據。
-
用量化KPI(關鍵績效指標),去衡量公司、BU(業務單元)、團隊及個人的績效。
-
涉及到雙向匯報或多向匯報的人,明確各匯報線上級的評價權重。
-
……
在“一切用數字說話”的指導思想之下,以下組織工作需求的提出就可以“正大光明”了。
-
有沒有一套維度更科學,刻度更精準的人才測評工具,幫助我們更準確的判斷人才?
-
有沒有一套權重更合理,刻度更科學的KPI體系,幫助我們更公平的衡量績效?
-
如何通過工時統計來設計雙向匯報的人各方評價權重是59%:41%還是36%:64%?
-
……
這些問題和需求如果得不到及時回應,HR就會被聲討和質疑。
我們并不是反對評價的時候“用數字說話”,我們警惕的是“一切用數字說話”。
“用數字說話”的背后,體現了對“確定性”追求;但確定性永遠只能守住下限?,F實世界有很多“不確定性”,駕馭 “不確定性”才能提高上限。
很多真正長期有價值的工作,短期內很可能看不到好的數據結果;很多致力于創造長期價值的人才,短期內都可能需要忍受非議。但是這些努力和貢獻都不應該被“一切以數字說話”無情扼殺。
看數字也許“科學”,但企業管理更需要的是“智慧”。“一切用數字說話”顯然不夠智慧,“七分刻度&三分手感”才是智慧。
— 執迷二 —
強調統一,統一即公平
-
各分公司統一的組織架構和崗位設置;
-
所有人統一的考勤制度、薪酬結構、福利科目;
-
所有人統一的績效評價周期、績效評價等級;
-
統一的著裝、儀式、符號、員工活動等;
-
……
強調統一,領導們就不用切換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少費心費腦;還可以用“其他人也一樣(你憑啥有意見)”去捍衛“公平”,去壓制不同的聲音。
強調統一,是內部整合性的需要,確實會給公司內部管理帶來“效率”;但是過度強調統一,未必能滿足公司在外部競爭中“贏”的需要,未必能給公司經營帶來好的“效果”。
比如,一個研產銷一體的公司,其組織復雜度遠大于只做研發或制造或銷售的公司。在人才管理方面,往往需要建立職業序列。不同職業序列人才在能力特質方面有鮮明的不同,其相應的人才管理方式方法自然就應有所不同。
以績效評價周期及方法為例:
-
S(銷售)序列的人,常常“被KPI”,業績數據基本就可以代表績效結果,月度業績排名+末位淘汰是常用的管理方式。
-
T(技術)序列和P(專業)系列,常常“被OKR”,績效評定一般是用等級法,比如A/B/C/D。評價周期不一定是以月度為單位,往往是半年/年度為周期。因為他們的工作成果要完整呈現需要時間。
-
A(行政支持)序列的人員,在基本工作合格完成的基礎上,其績效評價甚至可以用“態度打分”來代替。
如果強調統一,對不同序列的人才進行“一刀切”的管理,必然會嚴重影響某些序列人才的創造價值及個人成長。將人才按照職業序列進行區分,本質上是尊重人的能力及志向的不同,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再舉個文化管理方面的例子。一個多元業務集團公司,在第一曲線獲得了成功,塑造了與之匹配的文化;這個“優良傳統”會對其它業務產生持續的影響和束縛,其它業務都容易被要求復用第一曲線的傳統。這種簡單化的統一不僅影響業務競爭力,也會降低意義感和歸屬感,難以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
對于多元化業務的集團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涉及到文化管理的“磁盤分區”,其核心挑戰是理解和接受“亞文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當然,“磁盤分區”也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不能是各個“亞文化”分區之間完全沒有關聯。他們可以依然被要求用統一的“使命”,統一的少數幾條通用的“核心價值觀”,但他們可以被允許有集團愿景之下的不同的“子愿景”,各自的“經營管理原則”,各有特色的文化符號、儀式、口號、紀念日、員工活動等。
隨著公司的發展,組織復雜度增加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如果過度強調統一,就是在否認&逃避復雜性。基于外部競爭的需要,領導者們需要承認&接受組織的復雜性、理解&應對組織的復雜性、擁抱&駕馭組織的復雜性。
— 執迷三 —
目標&戰略未達成,就是執行力不行
目標沒有達成,戰略執行出現偏差,總是埋怨執行有問題?難道不可能是目標&戰略制定的問題?很多時候,目標&戰略就是一號位乾綱獨斷定的。英明的一號位怎么會錯?
難道不可能是戰略溝通和部署的問題?目標&戰略是領導們共識的,是他們在溝通和部署的。高薪高能的領導們怎么會錯?
而且,是誰在分析和判斷“目標&戰略沒有達成”背后的原因。正是領導們,他們怎么會輕易的說是自己的錯。于是,中基層團隊執行力不行,便成了“目標&戰略沒有達成”的普遍歸因。
這個鍋,中基層團隊不背,難道還讓高管團隊甚至一號位來背?于是,中基層團隊的架構、人員調整就在所難免,于是又給組織工作出了一道難題。
一號位“澎湃自信”,高層“一眾迎合”,中基層“剩者為王”,這種“人間鬧劇”在某些公司反復上演。
這種執迷,會讓企業在目標戰略實現方面永遠“離真相很近”,但就是“找不到真相”。
我們再來看看優秀的一號位和高管團隊是怎樣做的?
他們首先會反思戰略制定的問題。他們深知好的戰略,是想做、應做和能做的平衡。他們深知好的戰略,需要結合環境分析、行業洞察、組織能力。他們深知好的戰略,不能是一號位的一廂情愿,也不是照抄過往成功者的作業。他們深知只有適合公司發展階段的,組織能力能夠支撐的戰略,才是可被執行的戰略。
其次,他們也會非常注重戰略溝通和部署。他們深信,溝通即賦能,戰略溝通到位,執行效果翻倍。他們深信,再偉大的戰略,也要通過關鍵任務拆解、計劃跟蹤、評價反饋等績效管理環節來實現。
— 總 結 —
最后,小結一下,領導的幾個“執迷”:
做評價,一切用數字說話
追求簡單和公平,強調統一
目標&戰略未達成,總怪執行力不行
有些是有意識的,有些是無意識的;有些是開始有意識,后來就變成了慣性的無意識。
有些可以階段性的幫組織解題,是有競爭力的;有些在時過境遷后,不再適用,如果依然執迷,反而會變成組織工作的“難題”。
首席組織官
責編:大圣 | 插圖: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