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fflfz"></address>

    <sub id="fflfz"></sub>

          <thead id="fflfz"></thead>

              <sub id="fflfz"></sub>

                    <sub id="fflfz"></sub>
                    成功打造“和文化”,國家電投的企業文化落地秘訣在這里!
                    企業文化實驗 企業文化 2020-06-09 11:35:03 · 熱度999


                    【小柿子說】第五屆企業文化展交會已圓滿落幕啦,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國電投集團公司企業文化總監兼黨建部黨組辦公室主任、《原力覺醒--如何打造企業文化內生力》作者荊玉成的精彩分享。


                    大家好!關于企業文化建設,朋友們常常問我,核心價值理念是如何概括出來的?如何發揮咨詢公司的作用?企業家在文化建設中處于什么位置?等等。從實踐層面上看,核心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企業文化的原點,一個是企業文化的邏輯。這兩點放在一起,我稱它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大邏輯。我2007年到中央企業工作,參與國家核電企業文化建設,用八年時間打造了“三和文化”。2015年國家核電與中電投集團重組整合,建立今天的國家電投,我同樣作為企業文化部門負責人,和同事們一起,又構架了“和文化”。


                    2019年8月5日,中國企業聯合會在召開全國企業文化年會,我們國家電投企業文化建設的這十余年成果,被授予全國企業文化優秀成果特等獎,是目前國內企業文化的最高榮譽。此前2018年12月,我們還獲得中電聯“電力創新大獎”,也是全國電力行業企業文化最高榮譽,結合以往實踐我今天從七個維度,講講企業文化建設的邏輯我個人的一些體會。


                    第一個維度

                    企業文化是從企業家胸膛里長出來的。



                    經常有員工或者從事企業文化的朋友問我,企業文化是不是就是文化部門幾個人就弄出來了,或者說是不是請咨詢機構,然后做兩三個月的企業文化調查就出來的。實踐我們總結出:企業文化是從企業家的胸膛里長出來的。問題是,我們從事企業文化工作的同事們干什么呢?主要干三件事:第一件是對企業家思想進行記錄,第二件是對企業家思想進行梳理,第三件是對企業家思想進行提煉。


                    我把從事企業文化工作的同志叫“企業文化工人”,就相當于公園里的“園丁”,主要負責給樹木澆澆水、松松土、覓覓蟲、施施肥,這是我們企業文化工作者該干的事情。真正的思想源泉是從企業家的胸膛里長出來的,是從企業家的頭腦中生發出來的。在中電投集團與國家核電重組整合過程中,我們把當時“一把手”十年來所有言論做了整理和統計,據此梳理出核心價值觀——“創新創造,持續奮斗,和諧共生”。這是他作為企業家在十年時間里說的最多“高頻詞”,最后概括出這三句話,核心價值觀是按一定邏輯歸納總結出來的,而不是我們躲在屋子里面硬造出來的。企業文化是從企業家胸膛里長出來的,企業的天花板就是企業家的天花板,或者說企業家的天花板就是企業的天花板,企業家的胸懷、格局、境界和修為,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未來和高度,決定了一個企業能走多遠。


                    大家看到,2019年4月、5月和6月,任正非三次接受中外媒體的采訪,你會恍然大悟,為什么連美國政府出面都打不垮華為?任正非十年前就預測到了這一天遲早會來,雙方一定會在山頂上相遇,從那時起任正非就臥薪嘗膽、著手準備,華為的“備胎計劃”就是具體戰略舉措。2015年春天,我到華為學習企業文化,用了一整天時間。感受最深的一條是,任正非深受**治國理政思想,包括我們黨的許多優良傳統的影響。比如說批評和自我批評,我們現在黨內開民主生活會,其中一個重要法寶就是黨內充分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任正非把它用到企業治理當中,叫“自我批判”,華為以此來自我革命、自我革新,用得恰到好處。


                    企業文化是從企業家胸膛里長出來的,新時代歸結起來有五個基本特征:一是企業家的天賦神性在企業治理中越來越凸顯;二是企業家的群團特性越來越凸顯;三是企業家的價值追求與人類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國家價值、政黨價值的追求接近融合越來越凸顯;四是企業家對人力資本的關注和重視上升為企業第一資源,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越來越凸顯;五是企業家治理企業的方法論日趨逼近現代管理的本質特征,運用邏輯、量化、閉環和工具越來越凸顯。



                    第二個維度

                    核心價值觀和logo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原點。



                    企業文化建設到底從哪里出發?毫無疑問首先是將企業家的思想進行梳理總結,接下來要干的事情是什么?就是確定核心價值觀和企業logo。


                    2007年7月我到國家核電工作,當時國家核電是從零起步的一個骨干央企,主要是從西屋公司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AP1000三代核電技術。我和我的同事們用八年時間打造了一個“三和文化”。其核心價值觀有三句話,概括為三個“和”。第一個“和”是核電的“核”,叫“以核為先”;第二個“和”是合作的“合”,叫“以合為貴”;第三個“和”是傳統文化的“和”字,叫“以和為本”?!耙院藶橄?、以合為貴、以和為本”這三句話,就是國家核電的核心價值觀。八年后,也就是2015年,國家核電和中電投集團重組整合,我和同事們梳理構建了目前國家電投的“和文化”。



                    通過這兩家中央骨干企業文化的實際運作,我們總結出一條基本規律,就是企業文化建設應有兩個原點:一個是核心價值觀,一個是企業logo。這兩個原點最核心的基點是核心價值觀,整個企業文化建設有了核心價值觀,才有了出發點,否則找不到終點。這告訴我們,研究企業文化首先要研究它的內在邏輯關系,研究它出發的原點在哪里。核心價值觀定了以后,就開始按照核心價值觀內在邏輯來設計企業logo。比如,國家電投“創新創造、持續奮斗、和諧共生”核心價值觀確定后,開始按核心價值觀要素來設計集團公司的logo。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價值觀這個原點的定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定下來的。2015年5月中央正式確定我們這兩戶央企重組,并明確新的領導班子,實際上企業文化工作早在2014年11月份就開始著手研究;2015年3月,在重組這件事內部基本敲定后,團隊就開始著手組織設計logo了。


                    我們的logo設計當時是邀請正邦、東道兩家國內最大的平面設計公司,點對點來設計的,原則、前提條件之前就已經定下來。從3月份開始一共設計了70個方案,然后按評選辦法從中選出了三個,提供給集團公司領導班子決策。國家電投“綠動未來”logo,就是按以下三條原則甄選出來的:一是集中反映國家電投的核心價值觀,這是logo設計的基點;二是主要看新logo黑白稿應用得好不好,識別性強不強;三是把logo放在國內能源企業和世界能源企業范圍看,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有沒有時代性,能不能從這一堆logo中跳出來,讓你眼前一亮。


                    企業Logo大家都非常清楚,首先要有識別性,一眼就能記住了,這叫識別性;第二,就是盡量不要有負向思維,不能有破壞因素。比如原來中電投的企業logo,是由其英文縮寫CPI三個字母構成,一個藍色的企業logo,確實簡潔、生動、易記,有領導曾說,我們的logo真好。他說為什么呢?第一是CPI,代表物價指數,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第二是一百分,多正能量??;第三個是無窮大,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后來有一天,坐出租車,司機與我說起這件事,師傅說你那logo看上去像車輪前面有個擋板,他又說還像一個**加一根電棍,這就是破壞性思維。


                    國家電投現在的“綠動未來”logo好在什么地方?主要也有兩條:第一,現在我們的logo是三維立體的,這是世界范圍內logo發展的趨勢,比如BP的logo,但也有它的問題,主要是把三維立體的效果呈現出來很費勁,實現成本要高一些。第二,綠和紅是互補色,也就是一個冷色一個暖色,對比非常強烈。原來我們五大發電集團的logo,不是藍就是綠,國家電投這個紅綠屬于撞色,能讓人有一種激動感和興奮感,用色比較大膽。一個顏色用好了,能讓人產生饑餓感,產生安靜,產生興奮。在整個企業文化建設中,核心價值觀確定后,才能往下推演logo,推演出管理理念、人才理念、安全理念等等;logo確定后,才能推演出企業性格色彩,然后再考慮企業環境文化等等。


                    第三個維度

                    企業文化一定長在傳統文化基巖上。



                    這是什么概念呢?比如,我們建核電站,選一個廠址就需要十年左右時間。這個廠址怎么選?要選一塊條件非常好的基巖:第一,基巖不能處在地震帶;第二,那塊基巖不能有裂紋,要一整塊;第三,基巖一定要長在地殼上,與地殼相連。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在這塊基巖上進行前期的工作,包括征地、征海、預核準,才能進行“五通一平”,包括通水、通電、通氣、通暖、通路和土地平整。我這十余年的體驗,就是企業文化一定要“種”在傳統文化的基巖上。我們構架的“三和文化”“和文化”,首先都是“種”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的基巖上。



                    任正非強調企業的生態鏈,讓所有跟華為合作的企業都有飯吃,他用了一句李冰治水的名言:“深淘灘,低作堰”來表達。本質上講,任正非講得就是傳統文化“和”的思想。****講,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概括的關于“和”文化的這“四個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達到一個極致的平衡,就是“和”的訴求,就是拿捏得恰到好處。自己跟自己要恰到好處,人跟人、企業跟企業之間要恰到好處,人跟自然之間要恰到好處,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觀,也是我們企業文化建設大邏輯的重要根基。



                    企業文化“種”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巖上以后,企業文化的包容性和格局就顯露無疑。為什么?因為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滋養,你不是簡單地講企業文化那幾大方面、那幾句話,你有數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給你做堅強后盾。


                    第四個維度

                    話語即權力。



                    企業文化體系尤其是企業文化理念體系確定后,企業文化的傳播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就是怎樣讓員工接受,最終如何落地的問題。這里最大的前提就是企業文化部門要有話語權。法國哲學家??抡f:“話語即權利”,他說“這個世界歸根到底是語言的世界,誰擁有了話語權誰就能主導這個世界”。他的核心思想是講:說話是一種權力,價值傳播要有平臺、載體,要有一個說話的場,要把說話這種權力具體化。



                    2007年5月22日國家核電成立,9月黨組決定要辦一份紙質媒體?!逗汀冯s志一出來員工們就格外喜歡,有的拿回家全家閱讀,有的每期都留存下來珍藏。有關部委領導也給予高度評價,給他們留下深刻記憶。2016年末我到國資委助勤,12月末的一天晚上,從國資委北門出來乘地鐵,路上一位司長突然問我:“你們的《和》雜志還辦不辦?”十年過去了,他還清晰地記得這本雜志的名字和辦刊的樣貌。這本雜志一個月一期,十三年如一日地堅持,編輯從兩人兼職到現在由新聞中心來主辦,版數從64P變成128P,到今年5月已出版了150期,發行了180萬冊,總字數超過460萬,用圖6000幅,在員工中影響較大。


                    《和》雜志有什么特點呢?


                    第一個特點就是讀圖,而且都是大圖。英國藝術批評家約翰·伯格說,“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曾經出現過這么集中的影像、這么密集的視覺信息?!边@個時代不是讀文字的時代,是讀圖的時代,是數字化的時代。雜志也是一樣,翻開第一頁,封二就是一張大圖,大自然的山水畫卷,你看到這張畫面,仿佛能聞到山上的花香,聽到樹上的鳥鳴,聽到山風的呼嘯聲和潺潺的溪水聲。雜志從第一期開始,封二打開永遠是青山綠水,封三打開永遠是大面積的向日葵。


                    第二個特點不登領導講話。但不是真不登,打開目錄后第一篇叫“董事長言”,是固定欄目,十三年從來沒有變過。2018年初我們老董事長退休,就把這127篇“董事長言”,加上他的若干照片,編成一本集子,這是一份他退休時最珍貴的禮物。這120多篇文章是怎么來的?不是他做的報告、講話的原文,他每個月做那么多報告,講那么多話,登得過來嗎?我們每個月從海量講話文稿中選一個主題,選他講話中最新的觀點,這個觀點對當前工作最有指導意義,然后選一段話或幾段話整合編輯,用二三百字體現他的思想,從標點符號到標題仔仔細細梳理推敲后,提交他本人審定發表?!岸麻L言”十三年來成為員工最推崇的欄目。


                    第三個特點就是傳播企業文化。因為這樣的定位,雜志很少刊登新聞類、技術類、業務類方面的文章,主要在傳播企業文化上發力,重點刊登傳統文化、企業文化和員工文學藝術作品。我們體會,傳統工業企業,一定要有與員工思想、情感、生活粘著度高的柔性化的內容,去平衡、消解傳統工業化的堅硬,讓這個企業更柔性、更可親、更現代。從2019年元旦開始,我們又創刊了一份八版的周報,叫《國家電投報》,目前已發行65期,總計325萬字,刊登了600多個二三級單位的典型做法,推出500多位先進人物事跡。報紙主打企業內部新聞,《和》雜志主打企業文化,這兩個紙質媒體作為企業文化傳播的大舞臺相互唱和。此外,還有9種現代媒體,我們對此都格外珍視,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企業文化傳播落地,一定要有自己說話的載體和舞臺,這是我們應有的權力。


                    第五個維度

                    流量即群眾路線。



                    有的朋友熟悉許知遠,2016年他辦了一個直播訪談節目《十三邀》。今年5月13日最新一期采訪陳志武,播放量是2899.3萬,4月2日采訪牟其中,播放量是3525.9萬,目前《十三邀》總播放量已經超7億。竇文濤的《圓桌派》,三年來總播放量超6億。也就是說,數字媒體時代,流量成為一個最重要的衡量指標。與流量相伴而生的是粉絲,粉絲也是有級別的。


                    比如羅振宇2015年就宣布,他的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要連辦20年,并且推出了99張定價4萬元的20年聯票,和300張定價3萬6的19年聯票,當然這些票早已被一搶而光。那么,買這些票的粉絲不是一般的粉絲,也不是VIP粉絲,而是VVIP粉,通常叫超粉。我們從事企業文化工作,如何把“客戶”,即我們的干部職工吸引來,變成粉絲甚至超級客戶,這是我們的本事。


                    第一是搭建平臺。把廣大干部員工吸引到線上來、到平臺上來,大家在一個平臺上擁有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第二點是互相交流。利用互聯網獨有的打破時空隔閡的魅力,實現員工平等的相互的自由的溝通交流。


                    第三點是平臺+交互+直播,就構成了企業文化傳播、落地的一種新模式。2015年我們重組后,每年搞一次“國家電投好聲音”,向13萬員工征集原創歌曲、演唱及比賽的活動,每年要歷時3-4個月時間,最后演變成“由一首歌到一項文化工程”。2018年第二屆國家電投“好聲音”,四場區域賽直播,每場有15萬人次收看,總決賽直播有43萬人次收看,五場比賽共有過百萬人次收看,這樣的效果是傳統禮堂演出無法想象的。今年為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2月28日我們創辦了“云上沙龍”,就集團公司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讓全體員工參與討論,每期一個主題,目前已開展了9期。最近三期在線人數都在2萬人次以上,留言1萬余條,有效觀點建議2000條。我體會直播的本質是流量,流量一定意義上講等同于群眾路線。我們搞企業文化工作,是不是能夠全覆蓋,關鍵要看流量,擁有了流量就擁有了群眾。流量就像春天的風一樣,吹到哪里,企業文化的花就會開到哪里,企業文化就會在哪里落地生根。



                    第六個維度

                    價值觀同樣可以考核。



                    這幾年,和數家企業朋友討論價值觀考核問題,不少人認為價值觀無法考核。當初國家核電和美國西屋公司合作開發AP1000三代核電,我們經常到西屋公司出差。到美國出差時,我們特意去考察了美國的企業文化,包括IBM、GE、洛克希德·馬丁,也包括西屋公司,去了以后發現美國企業文化體系很完整,其中一個共性特點是文化完全可以考核。


                    它是怎么考核呢?價值觀下來后,它要制定一個行為準則,可以有十條八條,是一個縱觀的東西;行為準則再往下,再具體制定行為規范,可能也有十條左右,就變成了微觀的東西。就這樣從宏觀、抽象的價值觀,落到了具體、微觀的行為規范,就可以具體考核了。每年年初的時候,從行為規范入手納入績效考核,具體做法是從這十條行為規范里選七條或八條,再根據員工個人愿望,加一兩條自選動作,你的上級主管認定后就開始執行。員工每天的工作、每天的行為有沒有失當的地方,價值創造如何,你的上級主管是非常清楚的,你本人也是非常清楚的。這一切人力資源部不需要管,它直接出政策和運用考核結果就可以了。


                    第二個,就是企業文化工作一定要考核。我們從2016年到2019年,連續四年開展黨建工作量化考核,每年都把企業文化工作納入其中。過去我們的考核多以定性為主,大家都感覺自己工作做得比較好,這是一般規律和心態。2016年起黨建工作實行定量考核,突出三個方面:第一是重點,第二是分類,第三是定量。所謂重點,就是考核不搞360度,不搞面面俱到,主要考核幾個重點。2016年第一年考核,我們確定了5項考核重點和三級考核指標,考核結果出來后,有些分數低的單位看到分數心里不服氣,認為分數打的不合適,說白了他認為分數打低了,我們事先告訴大家,允許來復查找分,就如同高考一樣可以查分。有的單位一來一看自己的考核清單,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里,哪里扣了分,就沒話說了。這四年的考核結果十分鮮明,最高分與最低分分差相差較大,2016年是34分,2017年是23分,2018年進行細化分類考核,分數也差了21分。所以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考核不是為了淘汰,不是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為了傳遞責任、推進工作。華為的顧問吳春波說,華為文化不是弘揚出來的,是考核出來的。


                    第七個維度

                    文化即生活。



                    我們中國人有一種思維慣性,覺得文化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經濟,把文化與經濟割裂開來。比如,我們到一個城市去,一定要去書店、美術館、博物館去打打卡,那叫文化。我們日常生活中,不以為然地將文化矮化、狹隘化,把文化和生活割裂開,將企業文化與經濟活動割裂開,與企業經營管理割裂開,與企業戰略規劃割裂開來,但生活實際并不是這樣的。


                    海德格爾說,“現代的基本現象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文化被崇高化和神圣化,人類活動被當作文化來理解和貫徹,而文化被認為是人類實現最高價值的途徑,沒文化就沒文明,文化成了歐洲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最大的精神追求”。我個人認為,文化就是所有人類遺跡的總和。文化與生活是一體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管理是一體的。所以,文化與生活是一體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管理是一體的。



                    視角回歸到企業文化的實踐,一個深刻體會是企業家精神、治企理念與戰略、規劃、管理、經營,包括企業行為越來越合而為一,越來越變為一種企業存在的形式,企業家的經營哲學,越來越變為一種現實存在和現實生活。簡言之,企業文化等同于戰略、規劃、管理、經營、行為,是這一切的總和。當你走進一個企業,我們會切身體會到企業文化變得越來越清晰,企業的一言一行,企業的色彩、味道、聲音、樣貌、生產形態和產品、服務,企業的制度、流程、規劃、戰略等等,企業的一切已然構成了企業文化。也就是說,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企業文化的內涵與企業生活的實際將合而為一。


                    關于這一點,我在《原力覺醒》這本書里也講到了,我稱其為文化即戰略,文化即管理,文化即生活。在新時代,已有的企業文化理論框架已經不完全適應,企業文化已不再單純是那幾個方面理念了,用理念識別系統、視覺識別系統、聽覺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等來描述新時代的企業文化內涵和框架,顯然已經力不從心。時代已經變了,企業文化已從科學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發展為今天的思想治理。戰略、管理、經營、制度、流程、行為,企業治理的觀念、價值、方法、工具等,這一切也就構成了新時代企業文化的全部內涵。這個企業文化的新時代,就是思想治理時代。我最終的結論就是思想治理時代,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生活本身。


                    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但無論未來如何發展,有一條鐵律是明確的:只有時代的企業文化,才有時代的企業。


                    -End-

                    文章推薦
                    鳥哥筆記學院全新上線
                    企業文化實驗
                    0
                    0
                    欧美韩国人成网站中文字幕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
                    <address id="fflfz"></address>

                      <sub id="fflfz"></sub>

                            <thead id="fflfz"></thead>

                                <sub id="fflfz"></sub>

                                      <sub id="fflfz"></sub>